
新鳳霞原名楊淑敏,祖籍天津,13歲拜師學(xué)藝,1951年參加解放軍總政文工團,曾任總政評劇團團長,主演劇目有《花為媒》《小二黑結(jié)婚》《玉堂春》《白蛇傳》《劉巧兒》《白毛女》《春香傳》等,著有《新鳳霞回憶錄》。
七歲“在禮”不動酒
據(jù)新鳳霞回憶,她7歲時,曾由父親帶領(lǐng),按天津風(fēng)俗,在家里供奉的觀音菩薩前磕頭“在禮”,表示從此不沾煙酒,認(rèn)認(rèn)真真做事。一次過春節(jié),因觀音、關(guān)公瓷像沾上油污,同院大媽告訴她,瓷像用酒擦又新又亮。于是她特地買了一兩酒擦洗神像。即將完工時,被吃素念佛的大姑媽看見了,認(rèn)為她破了戒,竟用雞毛撣子狠狠地把她打得滿身是血紅道子。小鳳霞百思不解,自己動酒又不是吃酒,再說把佛像擦洗干凈也是敬佛,怎能算是破戒呢?直到天津解放時,她們家才換下觀音、關(guān)公神像,貼上了毛澤東主席像,全家才破戒喝酒。
難忘交杯酒
新鳳霞真正喜歡酒應(yīng)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受聘到北京演戲。那天她和幾十名演員在天安門前敲鑼打鼓扭秧歌,演完戲她很興奮,提議今天不分份子錢(工資),買酒慶祝解放。就這樣,她們喝完了一大銅壺又去買,連續(xù)熱鬧了三四天。新鳳霞第一次體會到“喝酒能喝親”,同時感到喝酒并不可怕,通過喝酒能認(rèn)識人、品味人。
最令新鳳霞難忘的是她和吳祖光結(jié)婚時的雞尾酒會,她說永遠忘不了1951年那個美好的仲夏之夜。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(xué)會舊址一個漂亮的大廳里,有200多嘉賓參加了他們的婚禮。她說她和吳祖光那時不善飲酒,但那么多人敬酒怎能不喝,夫妻倆人逢喜事精神爽,來者不拒。尤其是新鳳霞,白酒、紅酒不知喝了多少,酒會上喝,回到新房她還與吳祖光飲了交杯酒。新鳳霞說她一直在興奮中喝酒,奇怪的是,喝了這么多酒并沒有不舒服之感,從此她認(rèn)識了自己喝酒的潛力。
患難酒解憂
新鳳霞、吳祖光伉儷一生多磨難,吳祖光1957年被打成右派,充軍北大荒,“十年內(nèi)亂”期間又進了牛棚。患難之中,新鳳霞對喝的酒印象更深。
1958年吳祖光被打成右派的第二年,新鳳霞隨團去西南巡回演出,到貴州茅臺酒廠,主人用陳年佳釀?wù)写钨e,很多演員都在暢飲茅臺,新鳳霞因夫君受難,情緒低落。當(dāng)酒廠廠長獲悉緣由后,非常同情她,在團領(lǐng)導(dǎo)不在時勸慰她要自我解脫,愉快生活,這樣遠在北大荒的吳祖光也會高興,如果郁郁寡歡,他也會擔(dān)心的。廠長的話猶如“開心丹”,讓新鳳霞放下了思想包袱,她感謝廠長對她的理解,痛痛快快地喝了開壇茅臺。
此后,她一看到茅臺酒,便會想起這位茅臺酒廠的老廠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