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語酒令,是一種以口耳相傳的俗語為令詞,按各種格式、要求進行娛樂的語言游戲。因為俗語是口耳相傳,為了便于記憶,所以在創造過程中人們特別講究形象生動,簡練平易,語句對偶,押韻上口,還巧用夸張、比喻、頂真等修辭手法,這就給我們行酒令者提供了形式眾多的辭令材料,足以讓行令者“巧舌如簧”、“對答如流”。
為了使“俗語酒令”有鮮明的個性,在介紹這種酒令之前有必要把“俗語”與“成語”的區別講一下,以免與“成語酒令”混淆。我們暫且不談二者在造句功能、歷史來源上的差異,僅就語體風格和內容形式上的區別作一簡單介紹。
一、語體風格的不同。
成語大都來源于古代寓言、歷史故事或占書的語句,是由文人加工修飾,依賴占書而流傳下來。因而它主要以書面語的形式存在,用詞上有不少占語成分,結構也相當簡古,如“莫予我毒”、“再接再厲”(厲,通礪)、“望洋興嘆”(望洋,聯綿詞,仰視貌)、“陸惡不悛”等,都是書面性很強的說法。而俗語來自人們的口語,主要是以口語的形式存在,即使是古書上出現的“古諺”,今天看來仍很通俗。現舉數例:
吹毛求疵 (成語)
雞蛋里挑骨頭 (俗語)
集思廣益 (成語)
三個臭皮匠,抵個諸葛亮 (俗語)
眾擎易舉 (成語)
眾人拾柴火焰高 (俗語)
一曝十寒 (成語)
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 (俗語)
二、內容形式上的區別。
從語言內容上看,成語對客觀事物現象的性質、狀態、程度進行具體形容,形象比喻,生動描繪。而俗語多是以判斷推理的形式,表達一個完整意思。從語言形式上看,成語基本上是四言組合“四字格”。而俗語基本形式是對聯式韻語和短句,如“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”“寧減一斗,莫添一口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