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人的記憶中,有這樣一句話,“問我祖先在哪里,山西洪洞大槐樹”。大槐樹是中國人尋根問祖的圣地,杏花村則是中國白酒的發源地和祖庭。杏花村蒸餾酒技藝在國內的廣泛傳播,則要從明朝初年說起。
明朝初年,連年戰亂和瘟疫,導致冀、魯、豫、皖等地,田地荒蕪、人煙斷絕,幾乎成了無人之地。山西卻因為山河險固,成為人口最多的地方。為了盡快恢復全國的農業生產,洪武二年,明政府開始實行移民屯田政策。
600年前開始的明朝大移民,讓近百萬山西人離開了家鄉。大批山西釀酒技師也跟隨著移民隊伍,分布到全國18個省,汾酒釀造技藝由此在全國廣為傳播。被強制移民的山西釀酒師傅,在沒有發酵陶缸的情況下,因陋就簡,創造出窖池發酵新工藝。有白酒釀造技術研究者認為:凡采用窖池發酵的酒企,創立時間不會早于明代。
明成祖遷都北京,又從山西移民8次,史書記載“徙山西太原、平陽、澤、潞、遼、沁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”。今天分布在北京各個區縣的山西營、大同營、夏縣營等幾十個鄉村,都是明代山西移民的后代。北京前門外的汾州胡同,則是杏花村移民的聚居地。杏花村的汾酒釀造技藝,由此在北京和周邊地區廣為傳播。今天,北京和河北的清香型地方白酒,依舊傳承著汾酒的釀造工藝。
在明代大移民的同時,崛起的晉商,把關公和汾酒、陳醋輸送到了全國各地。晉商經營山西汾酒,主要有三種方法。第一種方式,把山西杏花村生產的汾酒向外地販運;第二種方式,把山西杏花村釀酒師請到全國各地,仿照汾酒制法釀酒;第三種方式,則是壟斷全國燒酒大曲的生產和經營。
今天,全國各地歷史較久的白酒產地,往往是晉商云集之地,有很多地方名酒的前身,就是晉商開設或參與的酒坊。晉商進入陜西,西鳳酒誕生;隨后,陜西釀酒技術進入四川,才有了綿竹大曲。晉商到達瀘州,出現了瀘州最老的窖池。赤水河被稱作是美酒河,在明清兩朝,這條河是晉商經營川鹽的主要通道。1939年出版的《貴州經濟》記載:“在滿清咸豐以前有山西鹽商某,來茅臺地方,仿照汾酒制法……釀造一種燒酒,后經陜西鹽商宋某毛某,先后改良制法,以茅臺為名,特稱曰茅臺酒”。今天,全國各地的名酒,都與杏花村釀酒技藝的傳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。
明清兩朝,晉商構筑的汾酒傳播之路,勾畫出了今天中國白酒產業的布局。東線京杭大運河沿線(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),長江和漢水航道沿線(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、四川),東北線(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),西北一線(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),此外還有北線的內蒙和中部的河南。汾酒在國內傳播的萬里酒路,從杏花村的根脈出發,開枝散葉,衍生出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白酒王國。
轉載注明:中國酒志網(m.vfgxhj.cn)
技術服務:13949020132 業務合作:13462399009 QQ群: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
酒志網 版權所有: Copyright 2014-2025 備案號:豫ICP備16020934號-2 ICP證:豫B2-20213045
酒志網:匯聚酒廠歷史精髓,名酒百科全書,深度致敬酒界功臣,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。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,
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,助力SEO優化,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。
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.過期酒.劣質酒等產品信息